文明門裏識漢字,傳統文化融書法——宜賓市南溪區前進小學二年級五中隊開展研學活動
2025-09-24 16:43:39來源:影響四川 浏覽量:
近日,南溪区前进小学二年级五中队作为市级课题《区域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书法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》在试点学校前进小学的试点班级,首次开展了“文明门里识汉字,传统文化融书法”活动。该班级全体孩子、两位教师和课题负责人文涛、总策划师唐敏 、部分课题组成员参与整个活动。

本次活动立足南溪区本土优秀传统文化资源“文明门”,以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》《藝術课程标准》为依据, 将碑刻,民俗、书法文化,融入二年级书法课程建设。通过书法学习实践,提升学生汉字书写能力与审美素养,增强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意识,探索区域优秀传统文化与书法教学深度融合的有效路径。
上午9:20 ,二年级五中队的孩子们穿着蓝绿色的校服,呼着响亮整齐的口号--“二五中队,活力加倍,走进文明,传承最美!”,在家长志愿者的保驾护航下,走出学校,来到万里长江第一门——文明门。

9:45分,活动组织者冯艳梅老师,带领孩子们一一参观、认读碑刻上的文字,在和老师的互动交流中,孩子们对家乡南溪有了更深刻的印象,认识了文明门。
文明门是一座地标性建筑,它是南溪古城墙的核心部分,是川南地区古代军事防御与城市文化融合的典范,最初名为“镇流门”,取“镇住长江洪流”之意。清嘉庆十一年(1806年)培修时,知县邵兆禄亲题“文明门”匾额,取“文教昌明”之意,寄托地方官员推动当地文化教育、期盼文风兴盛的愿景。文明门城楼上檐角歇山顶设计,整个建筑的翘角微微上扬,屋顶线条灵动,打破城墙的厚重感,体现“刚柔并济”的审美,其形态暗含“展翅欲飞”的动感,寄托了对地方“文教昌明”的美好寓意。

下午2:30,在前进小学二年级五班,冯老师开展了毛笔书法教学活动。以孩子们参观文明门、识字的照片做成音乐相册播放,激趣引入,以“爱国主义教育基地——‘文明门’”这一处碑刻进行地域符号临摹。
碑刻字体为楷书,结构规整、笔画清晰,横平竖直,端庄稳重。“文”字笔画简洁、力道十足,“明”字左右结构均衡对称,“门”字竖笔挺拔、富有韵律,整体字形方正大气,这种楷书题刻延续了中国传统碑刻文化的审美取向,强调书法的规范性与视觉的辨识度,通过笔画的提按、转折展现出书法的笔墨韵味。

临摹时,听评课的老师及时给孩子们做了“握笔姿势”示范,次日晨读时间,冯老师给孩子们补充讲解了文房四宝的小知识以及毛笔的“洗”和“保管”,并于当日起,坚持每天孩子们午睡前指导20分钟毛笔书写。直至周五,孩子们的书写成果已初步呈现。(冯艳梅)

本次活动立足南溪区本土优秀传统文化资源“文明门”,以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》《藝術课程标准》为依据, 将碑刻,民俗、书法文化,融入二年级书法课程建设。通过书法学习实践,提升学生汉字书写能力与审美素养,增强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意识,探索区域优秀传统文化与书法教学深度融合的有效路径。
上午9:20 ,二年级五中队的孩子们穿着蓝绿色的校服,呼着响亮整齐的口号--“二五中队,活力加倍,走进文明,传承最美!”,在家长志愿者的保驾护航下,走出学校,来到万里长江第一门——文明门。

9:45分,活动组织者冯艳梅老师,带领孩子们一一参观、认读碑刻上的文字,在和老师的互动交流中,孩子们对家乡南溪有了更深刻的印象,认识了文明门。
文明门是一座地标性建筑,它是南溪古城墙的核心部分,是川南地区古代军事防御与城市文化融合的典范,最初名为“镇流门”,取“镇住长江洪流”之意。清嘉庆十一年(1806年)培修时,知县邵兆禄亲题“文明门”匾额,取“文教昌明”之意,寄托地方官员推动当地文化教育、期盼文风兴盛的愿景。文明门城楼上檐角歇山顶设计,整个建筑的翘角微微上扬,屋顶线条灵动,打破城墙的厚重感,体现“刚柔并济”的审美,其形态暗含“展翅欲飞”的动感,寄托了对地方“文教昌明”的美好寓意。

下午2:30,在前进小学二年级五班,冯老师开展了毛笔书法教学活动。以孩子们参观文明门、识字的照片做成音乐相册播放,激趣引入,以“爱国主义教育基地——‘文明门’”这一处碑刻进行地域符号临摹。
碑刻字体为楷书,结构规整、笔画清晰,横平竖直,端庄稳重。“文”字笔画简洁、力道十足,“明”字左右结构均衡对称,“门”字竖笔挺拔、富有韵律,整体字形方正大气,这种楷书题刻延续了中国传统碑刻文化的审美取向,强调书法的规范性与视觉的辨识度,通过笔画的提按、转折展现出书法的笔墨韵味。

临摹时,听评课的老师及时给孩子们做了“握笔姿势”示范,次日晨读时间,冯老师给孩子们补充讲解了文房四宝的小知识以及毛笔的“洗”和“保管”,并于当日起,坚持每天孩子们午睡前指导20分钟毛笔书写。直至周五,孩子们的书写成果已初步呈现。(冯艳梅)